LVMH第一季度销售额增长17%中国强劲反弹;软银拟大幅减持阿里巴巴;沃尔玛美国第三大城市门店规模将减半 | 日报


(知消2023年4月13日讯)LVMH表示中国强劲反弹,美国经济放缓。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公司路威酩轩(LVMH)报告第一季度销售额增长17%,是分析师预期的两倍多,因为中国在疫情后大幅反弹。LVMH截至3月底的三个月销售额达到210.4亿欧元。与分析师预期的8%增长相比,有机增长17%,剔除了货币波动和收购的影响。LVMH数据是高端行业的领头羊,已被证明能够抵御通胀上升和市场动荡。LVMH表示,第一季度亚洲(不包括日本)的销售额增长了14%,而去年第四季度下降了8%,预计中国将在2023年推动增长。

Burberry宣布演员陈坤为品牌代言人。博柏利(Burberry)正式宣布演员陈坤为品牌代言人,这是该品牌时隔两年再度与中国明星合作。陈坤与Burberry的缘分始于2011年,他曾多次受邀出席品牌时装秀,并多次参与杂志拍摄及出席活动,以独特的个人魅力诠释Burberry的英伦美学。

Swatch与欧米茄新联名系列突然在国内发售。Swatch于3月7日发布与欧米茄联名的全新系列手表,继在日本东京、瑞士苏黎世、意大利米兰和英国伦敦四个城市的指定店铺进行第一轮发售后,日前突然在上海和平饭店艺术中心的Swatch门店限量发售,采用先到先得现场取号的方式,再次引发消费者排队抢购。

优衣库日本3月销售额大涨逾15%。据迅销集团发布的最新业绩报告,优衣库日本3月同店销售额大涨近12%,包括在线销售额在内的总销售额增长15.4%,门店客流量增加4%,平均客单价增长11%,主要得益于天气回暖刺激春季服饰销量增加。报告期内,优衣库在日本新增4家门店,关闭8家门店。

特步第一季度国内销售额大涨20%。运动服饰集团特步发布第一季度国内业务运营状况,包括线上和线下渠道的零售销售额同比大涨约20%,零售折扣水平约7至7.5折,渠道库存周转少于5个月。该集团此前表示有信心实现销售目标,预计2023年营收增幅至少为中双位数。截至周二收盘,特步股价大涨近7%至近10港元,市值约为263亿港元。

软银计划大幅减持阿里巴巴。软银集团(SoftBank Group)已采取行动,出售其在阿里巴巴的几乎所有剩余股份,以在市场低迷打击其科技公司投资价值之际筹集现金。在去年创下290亿美元的抛售记录后,软银今年通过预付远期合约出售了价值约72亿美元的阿里巴巴股票。这些远期合约将最终使软银在阿里巴巴的股份减少到3.8%。软银的抛售是在关键时刻进行的,该集团正计划对英国芯片设计商ARM进行大宗上市,以寻求从一系列失败的投资和前所未有的损失中恢复。

抖音电商2022年食品饮料行业规模同比增长133%。近日,巨量算数发布报告称,抖音电商食品饮料行业快速增长,2022年同比增长133%,2018-2022年的复合增长率达264%。据报告信息,2022年12月,抖音食品饮料行业兴趣用户数同比增长15.7%,在电商活跃用户中,近6成购买过食品饮料产品。截至2022年11月17日,2022年抖音电商销售额破亿的食品饮料商家数量达131家,同比增长130%。此外,不同类目短视频播放量位列前三的分别为生鲜、粮油速食、零食坚果。

沃尔玛美国第三大城市门店规模将减半。美国最大零售商沃尔玛(Walmart)宣布,将关闭芝加哥的四家门店,意味着在持续多年的亏损后,其美国第三大城市的门店规模将减半。沃尔玛在芝加哥面临着来自塔吉特(Target)、Albertsons和Aldi等公司的激烈竞争。近年来,该公司曾试图通过开设较小规模的门店、本地化商品供应,以及在门店升级、医疗设施和培训中心上投资7000万美元来改善业绩,但均以失败告终。

吉野家日本涨价利润或创12年来新高。日本吉野家控股(HD)4月12日发布业绩预期,预计2023财年(截至2024年2月)合并营业利润将比上财年增加34%,达到46亿日元。随着日本经济从疫情中复苏,人流增加,餐饮消费恢复。牛肉饭店铺等实施的涨价也将在全年做出贡献,将创出12年来的最高水平。在日本,食材价格持续高涨,为了达成业绩,女性顾客等新顾客的开拓也变得重要。预计营业收入增长5%,增至1760亿日元。在日本,受食材价格和物流成本上涨的影响,自2022年10月起,该公司在主力业态“吉野家”将主打商品“牛肉饭”的不含税价格上调了20日元。此外,乌冬面店“花丸乌冬面”也提价10~100日元。这些涨价将在全年对业绩做出贡献。

萨莉亚在日本坚持不涨价净利润预减26%。经营餐饮连锁店的萨莉亚(Saizeriya)4月12日发布业绩称,2023财年(截至2023年8月)的合并净利润将比上财年减少26%至42亿日元。较最初预测降低2亿日元。来自政府的应对新冠疫情的补助金大幅減少。该公司即使在行业纷纷涨价的局面下,仍保持价格不变,进店顾客增加,但无法吸收原材料高涨带来的成本增长。

分享到